眼下,伴随愈加多的“九零后”步入职场,不同于习惯“从一而终”的爸爸妈妈辈,他们对工作认可度常见不高,频繁跳槽不再是新鲜事。怎么样弥合理性与现实的鸿沟成为这类职场新人心中难解之惑。
广州、深圳、北京、家乡漯河;顾客经理、音乐培训师、公关专员,一年之内,“裸辞”的李夏慧到过4个城市,做过3份工作,还考过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
“蹦跶到这里,看看不可以,再蹦跶到那里。”李夏慧说,“我的工作必须要是自己特别热爱的,不然会感觉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同意的教育。”
2012年被叫做“九零后入职元年”。据调查,从2012年开始,每年有近700万“九零后”大学生走出校园。
在外面看来,这类“职场新鲜人”一方面强调个性独立,敢于革新,为职场注入新鲜活力;其次,他们拒绝按部就班,易于冲动,抗压能力有限。
一家招聘网站曾对38000名中国“九零后”进行的职场心态调查显示,57%的受访者憧憬个性化工作环境,43%择业重视薪资,38%找工作以兴趣喜好为主,仅有9%觉得应该找一份对将来职业进步有帮助的工作。
因此,为了追求自我价值达成,探寻“心动感觉”,并觉得“下一个会更好”,不少职场“九零后”选择刚工作不久就跳槽至下一份工作。
但,理想非常前凸后翘,现实非常骨感。
在广州民生银行做了两个月顾客经理之后,李夏慧果断离职,“天天都心累,最初只感觉金融行业进步前景很好,但没想到会这么无聊。”
她开始向身边长辈们求教,每听到一个奋斗故事都会“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还是对自己想要什么一无所知。她开始携带一颗不安分的心到各大城市寻梦,但结果只不过“从漂来漂去到漂不下去”。
不过,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也是这类出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年代的“九零后”所具备的常见特质。
“我的年龄告诉我,自己可以试水不少行业。”24岁的施科昇告诉记者,他摆过地摊,卖过海鲜,涉猎过影视制作,还与其他人合伙开过公司。在这个“九零后”大男生看来,年轻就是“试错”的资本。
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教师孙大强同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是信息爆炸年代,大家好了解到很多可选择的生活路径,青年追求自我价值是好事,但选项太多也容易致使“眼高手低”,“理想主义没问题,最怕理想不切实质”。
北京年轻人重压管理服务中心5月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重压调查”显示,今年毕业生的起薪仅为去年的60%,平均月薪为2000元-2500元。
并不理想的就业形势给一腔热血的“九零后”职场新大家泼了盆冷水,也让一些“心气有点儿高”的青年更快认清现实。
今年5月,在北京寻梦未得的李夏慧回到河南漯河参与一场音乐节的准备。紧张的工作步伐、复杂的人际关系、繁琐的工作任务,让她彻底“清醒”。
作为新人,李夏慧业务生疏,刚去时几乎每天犯了错误、每天挨骂,“哪个受过这种委屈,我从小也是让人夸着长大的,想哭也得忍着。”而现在,她可以对记者笑称自己“挨骂功力一流”。
“以前总想找到各方面都认可的工作,后来发现这只不过自己痴心妄想。”李夏慧说,她已端正心态,下一步要好好积累经验、人脉,非常重要是充实自己。
专家建议,青年树立理想要基于自己实力和行业近况两种现实。除此之外,要想尽快融入职场,得到更多训练机会,“九零后”职场新人要有谦虚小心、勤勤恳恳的精神,如此才能在现实磨砺中不断走向成熟。